找到相关内容3285篇,用时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忍辱求安

      寒山是唐代著名的和尚诗人。他的诗大多富有禅理,令人回味无穷。其中,有一首是这样的:“有人辱骂我,分明了了知。虽然不应对,却是得便宜。”      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,充满了为人处世的机智。平白无故地被人辱骂,当然很不乐意。但应该知道,这种张口就骂的人,一般都没有修养,没有风度,有什么必要与他们一般见识,争论不休呢?忍辱求和、受辱不怨,既是一种处世方法,也是一种高尚情操。      ...

    佚名

    |忍辱|戒嗔|小人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5/2242203221.html
  • 在蓉5年 玄奘萌发取经念头

    ,史料记载为21岁),他到了受戒的年龄,于是在成都进行了受戒仪式。“但是受戒地点现在还存在争论。”大恩法师说,史书记载玄奘在成都受戒,但是没有提及具体在哪个寺庙,种种迹象表明,玄奘受戒的地方很有可能就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玄奘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6/09/0817565654.html
  • 喜马拉雅穿越笔记:从吉德万到蓝毗尼

    到今天早已家喻户晓,但此前有关佛祖诞生地的争论一直不休,直到1898年德国的考古学家才最终确定蓝毗尼是释迦牟尼的诞生地。在这片土地上,现在的人们用砖头砌出了佛祖诞生200多年后,当时的国王为了纪念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喜马拉雅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6/11/0614256295.html
  • 爱需要执著

        1998年10月31日凌晨,河北隆尧县东良乡石膏矿突然发生坍塌。当时井下有十名工人,其中有四名靠近井口的工人迅速逃到地面,包括苑晨玉在内的另外六人被困在井下。   最后的营救方案确定了:从东边矿石壁上凿开一条巷道,这条巷道每天只能掘进六米,掘通需要23天,共需要资金60万元。   方案一确定,很多人动摇了。等到把巷道凿开,那些人还活着吗?   几番争论之后,很多人放弃了,先后有...

    苇笛

    |人生|爱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1/2230297469.html
  • 无诤三昧

    须菩提的心境和胸襟,阔达自在,为诸比丘敬佩。但也有人对他冷讽热嘲,说他整天痴痴呆呆,一点也不活动,没有什么了不起。 一些比丘听了这语,为须菩提鸣不平,要和那些人辩论。须菩提劝这些好心的人说:‘修道的人要将讥嘲毁谤、逆境魔境看成是助道增上缘,可以依此消除业障。加强信心。再说诸法空性的真理,是无我无人,无彼无此,无高无下,无凡无望,平等一相。辩白和争论,是有胜负心,与真理相违。’ 须菩提...

    佚名

    |哲理故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09/17231116363.html
  • 石窟佛影:佛教中国化进程

    虽然为后世学者们所争论不休,但与其相关的两个基本观点,却是史所公认的。第一,佛教于公元1世纪开始传入中国;第二,佛教最初东传所循的路线是东西方已经沟通了近200年的“丝绸之路”。这匹传说中的“白马”驮来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佛影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10/07522618372.html
  • 辩论时切不可用傲慢不敬语气诽谤大德

      当然,不管是大乘、小乘哪个宗派,辩论是还有必要,月称论师云:“论中观察非好诤,为解脱故显真理,若有解释真实义,他宗破坏亦无咎。”龙猛菩萨在中观论典中揭示的观察法性之理,并不是喜欢争论,而是为令有缘...

    索达吉堪布 讲

    |诽谤|口业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8/10300927570.html
  • 南京佛教界反对强行开启阿育王塔

      南京古长干寺地宫出土的七宝阿育王塔去年11月被取出铁函后,有关是否进一步开启阿育王塔的争论日趋激烈。南京佛教界人士认为,如果不能制定完善的保护方案,开启阿育王塔不仅会对宝塔本身造成更大的破坏,而且可能会破坏佛教至宝“佛顶真骨”,由此必将严重伤害全世界佛教信徒的感情。   江苏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、玄奘寺住持传真法师指出,关于长干寺地宫遗址出土的阿育王塔是否开启这一问题,当地佛教界的态度是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界|南京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1/15130434353.html
  • 佛性

    所以得通过修行而显发佛性。为调和各宗派关于佛性的争论,一般认为无所不在的作为宇宙本体的是理佛性,而众生要通过见闻思修才能开发的是行佛性。结合理佛性与行佛性,才能说明一切众生皆可成佛,但并非必定成佛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2145651.html
  • 《发智论》导读

    ),全面阐述了说一切有部的基本观点,兼论当时部派佛教之间争论的各类问题。它和说一切有部其他重要论书一样,主张三世实有,法体恒有,人空法有,既反对上座部的种种论点,也批评大众部关于过未无体等等说法。此论...

    高振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3747209.html